延平區將文藝演出送到百姓家門口
2020-01-20 17:15:43? 作者: 來源:美麗延平 責任編輯:王俊杰
|
從開展形式多樣的“三下鄉”活動到舉辦有影響力的全國性文化體育賽事,從區激情廣場、文化館到各鄉鎮街道乃至社區文化小禮堂,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彩文化活動好戲連臺。春節未至,延平早已開啟“新春模式”,各種活動“大禮包”不間斷送出,將文藝演出送到百姓家門口,讓延平百姓收到實實在在的“文化年貨”。 近年來,延平區不斷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切實做到了文化陣地達標全覆蓋、文化隊伍健全素質優、文化經費足額有保障,讓豐富的文化活動點亮延平百姓的幸福生活。 8日,巨口鄉谷園村里笑聲、歡呼聲不時響起,由省文藝志愿者演出團雜技分團新春惠民演出在巨口鄉谷園村舉行,為巨口鄉的百姓們送來了一場異彩紛呈的視覺盛宴。有小觀眾被請上臺與魔術師共同表演,一下子從“粉絲”升格成了“主角”,開心得不得了。 將精彩的演出送到群眾身邊是延平區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文藝演出不只是單純的歌舞表演,而是讓雜技藝術和老百姓零距離接觸。 “這次來到延平區表演,我越來越愛這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最開心的就是這種跟觀眾零距離的演出,因為我可以看到每個人臉上的表情,可以感受到因為我的努力而帶給他們的歡樂,這就是雜技的魅力。”廈門大剛雜技團團長張俊剛深情地說。他表演的《變臉》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讓觀眾大呼過癮。 “以前咱們村一年只有幾場文藝活動,現在把閑置的校舍利用起來改造了一下,幾乎每個月都有演出在這里舉辦。雜技這些精彩的表演可不是只能在電視里才能看到的“高冷項目”,這就是我們老百姓的‘菜’。”村民劉大爺高興地說。 文化建設的目的是讓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成果。延平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在巨口鄉、王臺鎮、峽陽鎮等地利用鄉村廢棄、閑置的校舍、禮堂和祠堂等場所,形成“政府+社會+村民”文化建設資金投入機制和參與機制,將舊場所修繕改造成新時代文化陣地,滿足鄉村文化需求。“古厝生態銀行”民間資本引入平臺已有8個村的閑置文化資產入駐平臺,吸引10多家國內文化旅游企業前來洽談項目;“三堂改書堂”群眾參與平臺在全區推廣,244個行政村的祠堂、廟堂和破舊禮堂成功嫁接改造為186家新時代文化陣地;“文化陣地復興”政策對接平臺爭取和運用農村綜合改革試驗試點、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中央和省、市、區政策資金和專項債資金。 時代在發展,口味在變化,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必須充分了解百姓需求,按需定制,精心備菜,動態調整。 “咱們社區舉辦的文體活動越來越豐富了,這兩年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明顯增多,每天都能定時定點開展活動,2019年我參加的廣場舞比賽都有好幾場呢!”黃墩街道星光社區的江大姐激動地說,社區組建了文藝表演小分隊,把志趣相投的朋友們聚在一起,讓退休在家的江大姐也忙碌起來:學新舞蹈、排練隊形、參加比賽和各種演出,這已成為她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文體活動成為了社區最為活躍、最具凝聚力的活動形式,我和舞蹈隊的姐妹們都深切感受到住在延平文化生活的精彩豐富。” 滿足文化需求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延平區打造活力四射的“文化牌”,讓基層文化建設迸發出別樣熱情。依托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延平區融合“水美經濟”“數字經濟”“武夷品牌”建設,打響綠色城市名片,越來越多的賽事活動、各類文化節在延城舉辦。2019年,延平區連續舉辦了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中國龍舟公開賽總決賽、中國首屆郊野垂釣大賽等有影響力的全國性文化體育活動,創建數字游樂產業園區,打造百合特色文旅小鎮,文化旅游發展步伐逐步加快。 在中國龍舟公開賽總決賽現場,一對年輕夫婦很引人注目,先生的肩膀上坐著個一臉興奮看比賽的小娃娃。“走過很多地方,像這種把國家級比賽送到老百姓身邊的方式真的還是第一次接觸到。本來是帶孩子走親戚的,這場意外的視覺盛宴更讓我們覺得延平這趟來值了。”這對來自福州的夫婦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之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當代中國人的需求已經由主要滿足物質需求,轉化為主要滿足精神需求。“老百姓需要什么,藝術家就下鄉送什么。”在連日來的文藝下鄉中,不僅把農技知識、文化服務、科普宣傳、健康檢查、法律咨詢等送進基層,更有不少書法家揮毫潑墨,義務為村民送上春聯、福字等“文化年貨”。 值得一提的是,從大年初八到正月十五,區激情廣場將每天為延平百姓帶來精彩的迎新春文藝演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年貨”為群眾送上了高品質的精神文化大餐和惠民服務,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延平大地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王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