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土慈善助力鄉村振興
2020-12-18 09:46:34??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鄉土慈善是指在鄉村特定地域范圍內,以血緣、地緣、神緣等為情感紐帶,依托家族、宗族、村社、信仰團體等民間組織而展開的施善救濟行為。它根植于傳統農耕社會,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并提出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進一步豐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鄉土慈善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福建素有樂善好施之傳統,慈善除了發揮救濟和保障的作用,它還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社會資本和治理資源,對福建鄉土日常生活秩序蘊藏著多種功能。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有效治理的戰略背景下,有必要深挖鄉土慈善的內在價值,進而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作用。 首先,鄉土慈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助于鄉村文化傳承,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有三種文化在慈善運作中尤其突出,它們既是慈善動員的要素,也推動了慈善文化在實踐中傳承。一是孝養文化。孝老、養老、善老在整個慈善中占有很大比重,有的慈善會專門設置敬老基金,有的把養老慈善作為主體內容,開展老年人幫扶、聚餐、發放福利金、改善老年設施等多種項目。一些經濟條件好的鄉村還將慈善資金用于開辦老人食堂、鄉村敬老院等,是地方社區互助養老的有益探索。二是報恩文化。“報恩”是鄉村慈善會的普遍動員要素,通過它能夠有效發動村民的參與。三是信仰文化。鄉村信仰文化融合了傳統的儒釋道思想、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和地方神靈信仰等,其中蘊含許多與慈善有關的信仰觀念,如慈航普渡、善惡報應、積德行善等。許多慈善活動依托祠堂、廟宇等信仰空間來開展,借助這些公共文化空間背后的信仰力量,強化人們的血緣、地緣和神緣認同,以此激發人們的慈善參與熱情。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