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社會生活中的“節(jié)氣”“節(jié)令”“節(jié)慶”
2022-05-26 09:08:11? 作者: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
|
中國禮俗與“節(jié)氣”相關的文化傳統(tǒng),是在對“天人之際”神秘關系的體會、觀察、探索和理解中生成的,體現出認識自然與人之關系的智慧。“二十四節(jié)氣”對自然規(guī)律的總結,作為季候與農事關系的經驗,在秦漢時期得以達成普遍共識,并全面影響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相關文化理念對后世風俗形成某種規(guī)范。所謂“節(jié)令”“節(jié)慶”調節(jié)社會節(jié)奏的作用,在秦漢時期也已經可以看到初期表現。 李約瑟注意到古代中國人“非常強調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以及個人與自然的合一”(《中國科學技術史》導論,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就漢代而言,除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為人們熟知而外,董仲舒討論的“天人之應”“天人之征”,公孫弘所謂“明天人分際”,以及《韓詩外傳》“合天人之際”,《淮南子》“明于天人之分”等,都體現對同一命題的關注。《說文·竹部》中說:“節(jié),竹約也。”段玉裁注:“引申為節(jié)省、節(jié)制、節(jié)義字。”“節(jié)”作為指意時間的語匯,應當與確定的日期間隔有關,提示了生產與生活的秩序。在以農耕為主體經濟形式的傳統(tǒng)社會,有關“節(jié)氣”“節(jié)令”“節(jié)慶”的思想創(chuàng)見和禮俗構成,是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寶庫的貢獻。 “風雨時節(jié)”理想 漢代文字遺存中多見以“風雨時節(jié)”形式表達的對適宜農耕生產正常氣候的慶幸和祝愿。漢鏡銘文多見“多賀國家人民息,風雨時節(jié)五谷孰”文句。“風雨時節(jié)五谷孰”,又寫作“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又《三公山碑》“皇靈□佑,風雨時節(jié)”,《曹全碑》“風雨時節(jié),歲獲豐年”,也都體現“風雨時節(jié)”是共同的社會理想。“風雨時節(jié)”,既是民間通行的吉祝,也是政治文化話語。晁錯對策論“治國大體之功”,包括生態(tài)保護,“德上及飛鳥,下至水蟲草木諸產,皆被其澤”,這樣則可以“陰陽調,四時節(jié),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五谷孰”(《漢書·晁錯傳》)。“四時節(jié)”“風雨時”,就是“風雨時節(jié)”。 與“風雨時節(jié)”相反的情形,是“風雨不節(jié)”。《史記·樂書》載:“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jié)則饑。”《周易參同契》也說:“風雨不節(jié),水旱相伐。蝗蟲涌沸,群異旁出。天見其怪,山崩地裂。”居延漢簡可見“始春不節(jié)”簡文。相近的意思,又有“始春未和”“方春時氣不調”等對于異常氣候的表達與記載。敦煌漢簡可見“春時風氣不和”“方春不和時”等記載,意義也是相近的。 《呂氏春秋》“十二紀”強調,施政要依照由長期農耕生活經驗總結的十二月令行事。“風雨不時”,與政策失誤有關。《呂氏春秋·孟春紀》說:“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草木早槁,國乃有恐。”又《季春紀》:“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fā),草木皆肅,國有大恐。”《仲夏紀》:“(仲夏)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于疫。”《仲秋紀》:“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草木生榮,國乃有大恐。”這一理念在漢代得以繼承。《淮南子·時則》寫道:“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草木旱落,國乃有恐。”“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fā),草木皆肅,國有大恐。”“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草木生榮,國有大恐。”違背了“時序”“時政”“時則”,則可以導致山林“草木”的原有生命秩序被破壞,農業(yè)生產必然受到影響,或“民殃于疫”,甚至致使“國乃有恐”“國有大恐”,危及國家安定。 “時序”原則:《呂氏春秋》“十二紀”與《禮記·月令》 《呂氏春秋》“十二紀”系統(tǒng)記述了一年十二個月的天象規(guī)律、物候特征、生產程序以及應當注意的諸多事項。《逸周書》中《周月》《時訓》《月令》諸篇,以及《禮記·月令》《淮南子·時則》等,也有大體相近的內容。所謂“時政”“時則”,強調了一種秩序。這種秩序自有自然的原則。漢代人的習用語“時序”,有可能即體現了這種原則。漢代瓦當有“時序□□”的文字。陳直《秦漢瓦當概述》寫道:“時序殘瓦,僅存右邊,《東都賦明堂詩》云:‘五位時序’,亦同此義。”(《摹廬叢著七種》,齊魯書社1981年版)瓦文“時序”因文字不完整,語義未可揣斷,但是在漢代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意識中確實有“時序”的觀念在起作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考察舜的執(zhí)政能力,“善之”,于是使舜參與國家管理,“百官時序,賓于四門”。這里所謂“時序”似乎難以進行確切解說。司馬遷對于舜正式當政后的表現,也有一段文字說到“時序”:“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對于“時序”,張守節(jié)《正義》解釋:“言禹度九土之宜,無不以時得其次序也。” 《史記·禮書》張守節(jié)《正義》寫道:“天地位,日月明,四時序,陰陽和,風雨節(jié),群品滋茂,萬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貴賤有序,咸謂之禮。”“禮”的范疇之中,似乎“四時序”比“君臣朝廷尊卑貴賤有序”的政治等級制度還要重要,直接關系到“陰陽和,風雨節(ji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