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路上不止步——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南平元力活性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方世國
2024-05-20 10:59:08?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
|
在平凡的崗位上,他始終堅守初心,踐行技術工程師的使命與擔當。五一前夕,他被授予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就是南平元力活性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方世國。 這些天,方世國和公司研發團隊伙伴們,又接到了新的任務——負責公司新產品生產線的開發和建設。車間里、研發實驗室內,他們一遍遍討論著設計工藝…… 敢于迎難而上,勇做創新“領頭雁”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木制活性炭工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現如今,中國已成為活性炭生產和出口大國。”方世國說,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活性炭工業領域仍存在企業規模小、生產裝備落后、產業技術基礎薄弱等短板,市場競爭優勢不足。 2009年,方世國進入福建元力活性炭有限公司,技術過硬且敢于創新的他隨即被委以重任——參與全國首臺年產化5000噸化學法木質活性炭清潔化和規模化生產線開發和建設項目。“當時我們可參考的資料少,也沒什么經驗,從哪開始,還有點迷茫。”方世國感慨,但所有的技術創新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只有迎難而上才能實現突破。 從學理論著手,結合具體實踐,方世國充分發揮他林產化工專業優勢和原先化工企業的技術開發和生產經驗,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最終實現了技術的突破和升級。“我們掌握了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關鍵工藝,實現生產規模化的同時,也實現了生產流水線的自動化和清潔化。”方世國介紹,經行業專家鑒定,“規模化磷酸法活性炭清潔生產新技術”的總體技術水平,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這一項目的開發與建設,推進了工業生產節能減排,改變了以往國內磷酸法木質活性炭的生產面貌,產能比原有的生產線提升了5倍。該項目也先后獲得南平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三屆林業產業創新獎二等獎。 探索永不止步,爭當攻堅“排頭兵” 從對活性炭炭化、活化機理的深入研究過程中,開發出兩段供熱一體化炭、活化轉爐;到在相同設備大小的情況下,研發出年產10000噸全亞洲最大的木質活性炭生產線……作為青年技術骨干的方世國,始終沒有停下腳步,他總說:“創新探索,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其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作為一名研發人員,就需要時刻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關注行業動態,緊跟技術發展趨勢,持續探求、創新、研發……如此循環反復。為此,方世國深耕活性炭工業領域,積極參與科研單位的產學研合作,通過不斷學習和引進新技術,并加以消化,助力產業升級。 這些年來,方世國參與了“木質活性炭綠色制造與應用關鍵技術開發”“木質功能吸附材料制造關鍵技術與應用示范”“竹材節能低碳加工及其剩余物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等國家、省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參與項目多次獲國家、省科技進步獎。其中,2019年參與“木質活性炭綠色制造與應用關鍵技術開發”項目,其個人獲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學以致用”是方世國的座右銘,他信之、行之。至今,他先后獲得了近20項技術專利授權,并作為主要起草人,參與編制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 活性炭》標準,有效助推公司技術水平提升,持續增強公司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鍛造一流團隊,打造技術“突擊隊” “一個人技術好,是干不好項目的,只有大家的技術都好,團隊有凝聚力,才是真的好。”方世國總這么說。 記得那是一個寒冬,方世國和他的技術團隊成員們共同進行一個新工藝生產線的開機調試,但過程中因一臺關鍵設備設計缺陷,造成現場調試不暢。“一出現故障,就需要大量技術工人進行現場處理,當時整個團隊被弄得筋疲力盡。”方世國回憶,困難一個接一個,作業環境又冷,大家都挺失落的。 為了給大家打氣,方世國想到利用汽車上暖氣,為大家作業輪休提供“溫暖港灣”。于是,他帶領技術人員把汽車開到現場,并在連續3天3夜不間斷分析改造后,終于找到故障原因,解決了問題。大家都說,成功那一刻的感覺,就像看到電視里礦井第一次冒出石油一樣開心,也就從那之后,團隊研發人員還有了“汽車人”的稱號。 從進入公司組織成立技術開發部,到通過不斷完善公司研發體系,方世國持續為公司培養和引進技術研發人才。“部門成立之初就3人,現在已經有40多人。”方世國言語中滿是自豪,“我們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支年輕化、梯隊化、實踐型的研發專業團隊。” 的確,在研發團隊,每個成員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擁有各自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組織技術人員的交流和分享活動,既分享經驗也汲取新知,促進新老技術人員互相之間的學習和成長。”方世國說。 這些年來,方世國和團隊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題,掌握了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關鍵工藝。同時,他們探索并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研發項目論證、立項、小試、中試和產業化流程,有效保證了研發項目高效率和高質量實施。2019年,依托公司建設的“活性炭重點實驗室”,被認定為福建省重點實驗室。2020年,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