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區因地制宜走好鄉村振興特色路
2024-07-18 08:35:33? 作者: 來源:中國改革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
和美鄉村怎么建?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堅持“共規共建共管共享”機制,突出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2023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增長5.5%、居全市第三位,今年一季度增長5.4%、居全市第一位。 多年來,福建省科學利用森林立體空間,發展林下經濟,持續壯大“森林糧庫”,形成了林菌、林藥、林蜂、林禽、林油、林糧、林果等多個系列的森林食物,打造“綠色食品工廠”。福建省森林面積1.21億畝,森林覆蓋率65.12%,2023年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面積超3000萬畝,產值超800億元。圖為南平市延平區茫蕩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突出因地制宜 著力構建“一盤棋”格局 堅持規劃先行。統籌閩江流域規劃、文旅規劃、產業規劃等,“多規合一”編制縣域鄉村振興規劃、和美鄉村建設導則,將245個村分為文化傳承、城郊融合、搬遷撤并等七大類,系統梳理生態康養、農文旅融合等8條鄉村振興精品線路。總投資12億元的全域耕地保護綜合整治項目,2023年10月全面展開;總投資16.8億元的國家儲備林高質量發展項目,2023年12月通過福建省林業局審批;總投資16.25億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與產業一體化開發(EOD)項目,今年1月列入省級項目庫。 抓好“一帶三沿”重點村建設。系統梳理“沿高鐵高速、沿國省道干線、沿主要河流”村137個,重點打造閩江流域沿線10個精品示范村。策劃實施鄉村產業、文旅融合、生態轉型等項目50個、總投資1.5億元。大力發展高速口“道口經濟”,實施總投資2.1億元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建成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年內將實現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蔬菜)基地創建目標。 著力打造“1+1”示范帶。“綠色金庫”三產融合線路已實施項目20個、已完工14個,總投資1.35億元、完成投資1.32億元。“爐下之問”生態轉型線路已實施項目20個、完工13個,總投資3451萬元、完成投資3318萬元。今年1月,爐下鎮、王臺鎮的綠色轉型做法獲評新華社全國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突出特色優勢 扎實做好“土特產”文章 大力培育“一朵花、一瓶奶、一根竹、一片葉、一江水”延平“五個一”特色產業。“一朵花”方面,推進總投資6億元的百合種業振興項目,目前已完成投資1.31億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延平1號”百合,已在福建羅源、漳州和新疆等地廣泛開展適應性種植。2023年12月,延平百合獲評“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案例”,品牌價值位居福建第一、全國前三。 “一瓶奶”方面,繼續推進總投資2.1億元的鵬華牧場、總投資2.5億元的鑫順牧場項目,2023年奶牛存欄、牛奶產量分別突破2萬頭、12萬噸,并延伸牛初乳粉、冰淇淋酸奶、“學生奶”等乳制品鏈條。一年時間,全產業鏈產值增長11.7%、達21.9億元,推動奶業大區向奶業強區邁進。 “一根竹”方面,與南平工業園區聯手,圍繞為元力、熊寶等企業做配套,加快推進總投資2.25億元的綠巨人新材料、總投資2億元的小微竹木加工園、總投資2.1億元的竹哈哈等上下游項目,新增盤活竹林資源10萬畝,為竹木加工縣域重點產業鏈提供有力支撐。 “一片葉”方面,推動成立茶業交流協會,整合茶洋窯、“成功糕”等“三茶”特色元素。對比2021年7月前,全區茶園面積增長了64%,茶葉產量增長了3倍,北苑貢茶(延平焙)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一江水”方面,在牽頭開展巡河“交水”聯合行動的基礎上,推動閩江流域沿線128個村開展“村村交水”,發現并整改生活污水直排、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25個,轄區主要流域斷面Ⅰ-Ⅱ類優質水比例達100%。 突出以人為本 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手抓城市品質提升。深化運用“城市體檢”成果,精準策劃97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總投資4.4億元的老舊小區改造二期、三期項目全面動工,惠及3.4萬戶、近7萬人;主城區污水治理項目加快實施,城區污水收集率提升到50.1%、比2023年提高8.51個百分點;片區開發穩步推進,新增發放房票2.89億元,拆遷老舊危房5.68萬平方米。 一手抓和美鄉村建設。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實施總投資12億元的城鄉供水一體化、3.4億元的鎮村污水處理項目,保障11.25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2021年的4.49%提升到2023年的67.88%。在2023年建設5處“幸福里”社區的基礎上,積極打造“幸福里”社區2.0版本,與“4+N”全民健康網格化服務相結合,保障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滿意率達96.67%、位居全市第一。 突出黨建引領 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穩妥有序推進庫區養殖網箱清退。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今年4月20日,提前20天完成341戶、85.91萬平方米“征水”協議簽訂工作;創新推出“生態房票”,45天清空1/4網箱、拆除1/5設施,未發生一起群體性事件和負面輿情。深化“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精準導入政策、資金、銷售渠道等資源要素,策劃實施陸基工廠化養殖、煙稻輪作等轉產轉業項目,探索生態循環可持續的富民強村新路徑。 深化運用“黨建體檢”成果。在全市率先打造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并在15個鄉鎮成立鄉村振興公司,落地項目34個、總投資5200萬元;一年時間,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從53%提升至80%。深入開展“夜話經濟”活動,以項目為載體,推動每個鄉鎮每年新打造兩個鄉村振興示范點,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 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75%的村已出臺村規民約,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得到遏制,斜溪村連續兩屆獲評全國文明村,西芹社區村治理經驗入選全省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深化“閩北講習班·小院黨課”、群眾“微心愿”征集等工作機制,全覆蓋設置318個“吃茶話事”點,推行征集、商議、認領、辦理、反饋“五步工作法”,結合創新建立的“1+N”溯源治理體系,切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兩個村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南平市延平區委改革辦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