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閩北 興新南平
2024-12-12 09:12:53?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
南平市致力打造“大武夷文化旅游圈”,開通崇陽溪漫游道,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打卡。這條漫游道全長66公里,為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沿線設有驛站、亭臺、節點公園等設施,對于展示南平市山水城市特質、拓展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內涵都具有重要意義。 (黃杰敏 攝) 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中心正式運營以來,對南平竹、水、白羽肉雞和氟新材料等8條產業鏈開展“產業體檢”工作,共梳理出本地企業4510家、行業關鍵技術101項、本地人才1227人,助力企業獲得投融資21.55億元,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圖為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綠創平臺”應用操作流程。 (林夢琳 攝) 雖已深冬,閩北卻仍“綠”潮涌動: 先后舉辦第二屆生態資產管理與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咨詢會議、“綠色金融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論壇、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學術委員會第三次工作會、2024中國鋼鐵工業節能環保大會;海峽兩岸融合“雙碳”產業園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在延開工;全國“以竹代塑”暨竹產業發展培訓班在建甌開班…… 近期,國家級、省級活動和項目為何頻頻落地南平?答案或許就蘊含在閩北的“綠”動旋律、南平的興新之路上—— “植”此青綠山水間 大雪時節,松溪縣花橋鄉村頭村的山林里層林盡染、疊翠流金。 林農曹友順扛起鋤頭上山除草,經過立于村口的石碑時,他習慣性在此歇腳,看一看石碑上銘刻著20年前立下的林改政策和村規民約。他自豪地說:“寫在紙上怕破掉,雕在木頭上怕爛掉,刻在石碑上,子孫后代都能看到。林改政策已經刻在大伙兒心里了。” 還山于民,山林披綠,林農得利。如今的林農“把山當田來耕,把林當菜來種”。曹友順說:“林改后,我家分到了20畝林地。我們經常上山割草、施肥,以前貧瘠的山坡現在變成了茂密的林地,林木也更值錢了。”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南平,地處閩江源頭,是福建的生態屏障,素有“綠色金庫”“南方林海”之譽。依山而居的人們愛綠、惜綠,也“護綠、擴綠”,經年累月繪就出一幅幅綠水青山的生態畫卷——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南平率先在福建省提出“全域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域實現主要流域水質Ⅱ類水以上、全域空氣質量保持全國前列、全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四個全域”階段性目標,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厚植生態環境優勢。 針對農林大市特點,南平協同推進生活源、農業源、工業源等重點領域綜合治理,創新開展“生態體檢”,搭建“生態體檢平臺”,建立“1+N”工作機制,持續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現源頭管控、常態化防治、問題集中攻堅相統一。 山水同治機制活。南平創新實施林長“巡山交樹”制和河湖長“巡河交水”制,探索完善“上下游、左右岸、前后任”跨區域跨流域協作保護機制;通過創新“擴面、提質、修復、增效”機制,實施全國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閩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等一批重大項目,完成總投資50億元的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率先在全省實施健康森林“三改”工程,采用“良地+良種+良法”辦法,深化商品林贖買改革等生態補償機制。 在農業擴綠領域,我市持續加快國家農業可持續試驗示范區建設,深化推廣“五節一循環”技術集成模式,2023年全市域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進展評估獲全國第一。 丹青妙筆繪就大美武夷。南平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建好管好國家公園,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獲批成立的基礎上,劃定4252平方公里區域作為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用“環帶”這個“外圈”更好地保護國家公園這個“內圈”。今年“五一”,總長約251公里的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正式投入運營,盡展武夷風情。 目前,南平主要流域Ⅱ類以上優質水比例、小流域Ⅱ類以上優質水比例提高至100%;空氣質量連續九年全省第一。南平市本級和8個縣(市、區)已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其中,3個縣(市、區)成功創建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獲評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國家林業碳匯試點、綠色發展機制創新集成改革試點等國家級綠色金字招牌……南平正加快建設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奮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典范”。 綠富共融興南平 從生態“含綠”到發展“含金”,多年來,南平致力探索點“綠”成金的價值轉化之路。 降溫后,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的落羽杉正逐漸由黃轉紅,幾棵幼樹已迫不及待披上了“紅裝”。環溪棧道邊上,一棵棵落羽杉參差錯落靜佇于水中,與碧波相映成趣,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延平爐下鎮曾是全國聞名的母豬生產基地,昔日粗放養豬破壞了環境。2017年,爐下鎮以生豬養殖業污染整治為突破口,全力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斜溪村在整治行動中沖鋒在前,短短幾個月,拆除養殖場面積8萬多平方米,削減生豬6萬余頭。 “這些年來,我們村用好生態資源優勢,帶著大家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引進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村莊變得越來越綠,村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斜溪村黨支部書記陳秀慶說。 觀一域,知全局。答好新時代“爐下之問”,延平如是,南平亦如是。近年來,南平聚焦竹、茶、水等特色優勢生態資源轉化,建立主導產業鏈“鏈長+鏈主+專班”工作機制,持續培優做強一座山(旅游)、一片葉(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雞等“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探索生態產品產業化經營的路徑模式。 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做大金山銀山“價值”。去年12月底,南平在全國設區市層面首創打造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匯聚全國專利、企業、人才、政策等數據5億條以上,精準梳理繪制竹、水、白羽肉雞、氟新材料等8條產業創新鏈圖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 今年7月底,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的食品行業科創子平臺——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成立,這是目前福建省第一個由政府主導、國企運營的以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創新為主題的生產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研發中心針對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中的共性技術難點與堵點,從茶、水、竹、食用菌、白羽肉雞等南平主要食品產業入手,建設了“茶飲、果飲”“禽肉類深加工產品”“竹筍、食用菌等素食深加工產品”三條具備SC生產許可證的中試生產線,使得研發中心可與各縣區食品企業共同完成新型食品的研制與中試放大,進而加速南平食品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擴容。 借綠生金,向興而行。南平全面推廣“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林業股份合作經營,創新林下空間流轉、“一元碳匯”等平臺,持續深化拓展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目前已實現全市縣域全覆蓋。 近三年,南平全市旅游收入從676億元增加到774.15億元,茶產業產值從326.8億元增加到445.1億元,竹產業產值從376億元增加到480多億元,肉雞產業產值從370億元增加到500億元,逐步構建起具有南平特色的現代化綠色產業體系。 奮勇爭先向未來 融入新福建建設大局中,南平目標堅定,正鼓足干勁在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奮勇爭先。 今年5月,國家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公布,南平入選。上月,全市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動員部署會召開,我市正全面加快試點工作步伐。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南平是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不久前,第二屆生態資產管理與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咨詢會議在武夷山舉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張路鵬到會致辭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支持南平推動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協調解決試點推進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及時總結推廣有益經驗和有效做法,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中繼續勇闖新路、勇開新局,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南平市發改委主任周安有表示,我市致力通過3年試點建設,逐步建立生態資源資產價值核算評估體系,生態產品市場化經營開發模式不斷創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保障有力,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與科學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雙碳”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綠色金融助力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更加穩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機制逐步完善,探索出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南平”樣板。 綠色發展“改”出來。近年來,南平探索開展綠色發展機制創新集成改革試點,系統化構建“護綠”體系、協同化推進“擴綠”步伐、鏈條化探索“興綠”路徑: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農業發展先行示范區、山水林田湖草試點,海綿城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多項工作成為國家級省級典型。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實踐基地,得到自然資源部高度肯定。 繼去年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后,我市便開啟了新“碳”索。12月4日,海峽兩岸融合“雙碳”產業園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項目開工,產業園項目一期總面積約100畝,將分別建設碳計量高端裝備研發制造、綠色低碳交通、數據信息中心、“雙碳”人才公寓等板塊的基礎設施配套。從零起步的南平市“雙碳”產業如今已發展成為集“政產學研用”為一體,涵蓋二氧化碳標準氣體產業化、碳計量碳監測高端設備制造、碳計量數字服務、碳計量碳排放培訓資質發證等方面的多維產業鏈條,福建空天碳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瑞碳精密光電儀器有限公司等12家高新技術企業相繼落地。借勢推動碳計量領域前沿技術、高端人才和產業鏈投資向南平市聚集,南平“雙碳”產業邁進了新里程。 12月6日,中共南平市委六屆八次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快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地;緊緊圍繞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奮勇爭先,加快打造新時代山區深化改革的先鋒;緊緊圍繞在實施生態省戰略上接續推進,加快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 執綠為底繪藍圖,南平砥礪奮進、步履不停。(徐陸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