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土特產”成為鄉村振興“金名片”
2024-12-27 12:08:02?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王俊杰
|
松溪花橋苦筍、延平虎山蘿卜、浦城黃畢洋酸菜、建甌連地白筍……說起“土特產”,幾乎每個閩北人都能如數家珍。 “土特產”一頭連接著農村,是鄉村優美豐沃生態資源的體現、是濃濃的鄉愁和厚重的鄉風文明的承載,一頭連接著農民,是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載體。 閩北山清水秀,是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地球同緯度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最好的地區之一。優質山水、優越氣候和一流生態環境,為南平農特產品生產、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 如何發展閩北優勢特色產業,讓更多土特產“出圈”又“出彩”,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南平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確定“做足‘土特產’文章,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作為市政協主席會議的重點協商課題之一。市政協立即成立了由副主席張皓牽頭,原副主席陳培仁共同組織,提案委、農業和農村委共同承辦,市臺盟、工商聯界別及市政協駐建甌、政和委員小組共同參與的課題組。 課題組首先以土特產為線索,深入田間地頭,走訪南平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縣(市、區),與基層干部、從業人員、專家學者近距離面談,了解各地特產的生產技術、產量情況及市場銷路,挖掘掌握本土特色資源。 為了讓南平的土特產走出山區、走向全國,課題組踏上了尋訪先進經驗的征途,取他山之石,為南平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從福建莆田的銀飾特色小鎮,到河南鄭州的艾草種植加工基地,再到湖北宜昌的現代化陸基養殖車間,每一處都留下了課題組探索的足跡。 在河南安陽,數字化鄉村運營軟件,讓課題組見證了農村治理與“數智技術”融合的力量;在湖北恩施,集旅游、黨政參觀、特色購物、硒知識科普于一體的恩施硒產品展銷中心“硒博匯”,讓課題組深刻體會到“土特產”發展的無限可能;在浙江麗水,以發展“麗水山耕”區域公共品牌,激發了課題組成員對南平未來發展的無限遐想…… 2024年8月22日,南平市政協六屆三十二次主席會議專題協商如期舉行。市委、市政府、市政協有關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與課題組成員們圍坐一堂,共話發展“土特產”鄉村全面振興大計。 “要堅持市、縣、鄉齊發力,發揮帶動作用,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鄉村‘土特產’發展時間表、路線圖、施工方案。”“要把特色‘土特產’產業做強做大,形成品牌效應,使鄉村特色產品具備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以強勁的勢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要科學制定營銷策略,讓‘好產品’有‘高顏值’,賣出‘高價值’,推動鄉村‘土特產’產業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會場上,課題組成員紛紛建言支招。參會的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負責人積極回應:“大家的發言對南平特色產業發展起到了把脈問診的效果,我們一定認真吸納、梳理落實。” 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陳善平,市政府副市長魏敦盛分別代表市委和市政府發言,他們充分肯定了本次專題協商成效,強調要充分發揮南平綠色生態和產業基礎等優勢,圍繞生態優勢產業,探索走好“土特產”發展道路的實踐路徑,以產業興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市政協主席林斌強調,要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到政協履職各方面、全過程,廣泛凝聚“一盤棋”共識,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動員更多力量圍繞共同推動全市“土特產”發展一起來想、一起來干;要借鑒“他山石”經驗,及時吸收轉化為政協提案、調研報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為我市特色產業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建務實之言;要發揮“聯系廣”優勢,動員政協委員和委員企業在生產經營、交流洽談、商務往來等活動中更多推廣、使用本地特產,用好社交媒體資源,推動閩北“土特產”“出圈”“破圈”。 隨著協商成果的轉化,南平市“做足‘土特產’文章,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徐徐展開。在閩北這片充滿希望的紅土地上,“土特產”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金名片”。(盧國華 王維 肖光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