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筆談|海瑞在延平做調研
2025-02-05 09:54:12?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強調:“要厚植為民情懷,矢志為民造福,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樹牢群眾觀點,自覺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辦好民生實事?!被鶎右痪€是最能反映國情民意的場所,也是鄉村振興建設的主戰場,涉及最廣泛的群眾利益。如何在一線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關鍵在于及時發現問題的根源,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務必要做實做深做透基層調查研究。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也是中華民族流傳至今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盡管古人沒有“調查研究”的明確概念,但卻形成了基本的框架和制度。比如,為文人墨客所樂談的“采風”,就是西周時期的調查研究制度,當時政府建立專門的“采風”隊伍,猶如今天的專職“調研員”,分赴各地調查政策、民情,并建立定期采風且逐級上報調研材料制度。又如,春秋時期管仲所作的《管子·問篇》就是專講調研,開篇即寫到“凡立朝廷,問有本紀”,明確為政要做好調研,且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則,接著詳細列出60余個調查的問題,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這是世所罕見的最古老、最全面的調研提綱。到了明朝,官員調研已經成為常態,張居正改革和著名的“一條鞭”法,都是經過深入調研后提出的富民利國良策。延平是著名的“理學名邦”,由古至今有著無數文人政客在此駐足,調研留作,海瑞便是其中之一。延平是海瑞為官從政的“第一站”,在這云棲霧隱、山野林舍間曾閃過他辛勤調研的身影,在這浩如煙海的調研文獻中終是留下他奮筆疾書的篇章。 撫今追昔,鑒往知來,走過500余載春秋,雖世殊事異,但海瑞的調研故事依舊對后人有借鑒之用。而今讓我們穿越歷史的煙云,遙想當年明月,回顧這段調研歷史,品味蘊含其中的精神。 位卑未敢忘憂國,勤政為民不辭艱。自從海瑞維護禮法尊嚴,得名“筆架博士”后,他剛直不阿的賢名在官員群體中廣泛傳揚。福建省布政司、按察司等高級官員意識到他的不凡,就想把當時困擾當地官府和百姓多時的驛傳問題交由其研究。何謂驛傳?就是古代專門接待往來官員和政府文書傳遞業務的組織制度以及為此而征發的徭役制度,類似招待所兼有郵局的功能。官員視察出差路過驛傳,能得到一筆可觀的“接待”收入,其招待費則是攤給百姓,部分工作人員由百姓擔任,過往官員還動輒打罵欺弄,經常出現百姓逃亡現象,特別是當時的延平府出現了“十室九空、聚為濫賊”的嚴重社會問題。海瑞身在縣學,當時《教約》16條新訂,學風教風剛有向好趨勢,正是百廢待興之際,作為政策的執行者,學校的各項工作都需要海瑞親自主抓,再接手這個調研工作就意味著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同時驛傳問題涉及多方利益,也會面臨地方各種勢力的刁難和阻撓。此項調研并不屬教諭的工作內容,他完全可以拒絕,但海瑞雖身處低位,卻仍心憂天下、關心百姓疾苦,認為這是解決壓在百姓身上“大山”的契機,所以絲毫沒有推諉,毅然接受任務,就“閩省驛傳困苦”課題,開展調查研究。 腳入三分泥土,方知群眾冷暖。明代《御制官箴》云:“敷大民隱,察舉官邪,必究大體,毋剋毋頗,必由中道,毋過不及,毋以賄遷,毋一勢攝?!边@時候朝廷就要求官員調查研究,堅持以民為本,要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的困擾獲得事實真相。為了做實調查研究,海瑞嚴格按照要求深入到百姓之中了解實情。一番明察暗訪,入目之處,盡是悲涼場景,如其記載“支應之苦,有因之投溪,因之自縊,破家亡產,比比皆然。”可見當時驛傳之弊已致使民窮財盡,然而地方官員對此不聞不問,“坐視人支困苦衰疲,立有死亡而莫之救。”經過深層次調查分析,海瑞發現問題根源主要是管理上的混亂,各級地方官吏中飽私囊、濫用驛傳現象泛濫。為此他接連撰寫《驛傳申文》和《驛傳議》等調研報告,提出具體、實際而有效的解決方法,供縣、府衙門參考,敦促裁革驛傳之弊。他在文中設問:“長人者何心?長人者以何為事而若此耶?”而后一針見血地回答,因為“長人者”“不能克己,私貪成習”。海瑞舉一反三,認為驛傳“私貪成習”的風氣,將使當地失去抗倭御侮的能力,甚至影響王朝前途命運。為此他深為憂慮:“萬一倭奴壓境,變出不測,尚可望為民一御侮耶!”事實證明,海瑞的擔憂是正確的,在極度的壓榨下,走投無路的百姓只能“揭竿而起”,明朝后期的農民起義就是最好的例證。 躬身以行入局,沉心解決問題。海瑞的驛傳申文上報后,僅得到了一個批示,便沒有了下文,也許是囿于職位和身份問題,在延平任上沒有記載其后續。但改革的種子在他心中悄然萌芽,他近乎用了此后的大半個人生,來續寫這篇涵蓋家國天下的調研“后半篇文章”。在淳安縣、興國縣和應天府任上,他針對驛傳及其他民生問題寫下《興革條例》《督撫條約》,大刀闊斧改革制度機制、整治不良風氣。比如任淳安縣令時,查辦了騷擾驛遞、吊打驛吏的現任總督胡宗憲的兒子;在應天巡撫任上,制定了著名的“八不應付”,一掃當地驛傳的陰霾,為百姓謀取福利。哪怕是面對朝野暗流的“齊聲反對”、集中聲討,他依舊堅定“為生民立命”的信念,保持“清正廉潔、百折不撓”之風骨,與權貴勢要不懈斗爭,將調研成果落到實處,化為可觸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也因此成就了“海清天”之名。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歷史的經驗、現實的邏輯和海瑞的實踐都證明,只有貼近群眾做調研,一竿子插到底,才能摸清百姓的“需求點”,找準問題整改的靶向。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積極踐行“四下基層”優良作風,置頂“群眾呼聲”,將調研文章寫在田間地頭,將傳承在中華民族骨血中的“家國天下”理念融入行動,設身處地從群眾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把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林世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