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這個90后“新農人”回鄉耕起“筑夢田”
2025-07-24 16:54:51? 作者: 來源:延平團區委 責任編輯:陳艷
|
“大學畢業生為啥要回山溝溝?”“放著城里好工作不干,偏要守著黃土地?”2023年,當龍巖學院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的應承滔背著行囊回到延平區南山鎮坑橋革命老區村時,村口老槐樹下的議論聲像夏日蟬鳴般此起彼伏。與他一同回來的,還有他的妻子小肖——一位2021年6月畢業于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年輕人。如今,再走進這座藏在青山里的康農家庭農場,滿田的果蔬清香里,飄著的都是鄉親們對這個90后小伙子的贊嘆——是他,讓荒地長出了“金疙瘩”,讓課堂搬進了田野間。 2021年換屆以來,延平區著力打造“三鄉人”返鄉創業全周期支持網絡,以政策紅利激活人才動能、優化創業生態,為青年“入鄉”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廣闊舞臺。正是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下,應承滔的“田園煥新記”才得以精彩書寫,也正是這些政策支持,在延平區這片熱土上,越來越多像應承滔一樣的青年才俊響應號召,帶著學識與夢想回歸田園。 歸鄉:讓沉睡的土地醒過來 “你看這成片的荒地,多可惜啊。”站在農場的觀景臺,應承滔望著遠處錯落有致的農田,眼里仍有當年的觸動。2023年畢業時,城市的寵物醫院向他拋來橄欖枝,但父親創辦的家庭農場雖有雛形,卻困在“傳統農家樂”的老路子里,更讓他揪心的是,村里大半耕地因年輕人外出務工而撂荒。 “政策號召大學生返鄉創業,我爹的農場又有基礎,不如回來試試。”應承滔的決定里,有對土地的眷戀,更有股不服輸的闖勁。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妻子毅然辭去福州番薯樂園那份令人羨慕的自然教育研學導師工作,和他一起回到了延平。“區里對我們這些返鄉青年都很關心,像團區委組織的‘高素質青年農民培訓’和青年‘夜話經濟’活動,有這種機會我們都會去參加。” 他接手農場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敲開村民的門:“叔伯們,地別荒著,我租來搞新花樣,保準比種玉米強!”他的妻子則負責細心記錄村民的顧慮和想法。靠著這份真誠,他整合了40畝荒地改造成休閑園區,又拓出50畝農田種植基地,農場的“煥新之路”就此起步。 創業:把課堂種進泥土里 “不能只讓游客來吃頓飯、住一晚,得讓他們帶走點啥。”應承滔的想法和父親截然不同。2023年深秋,他揣著地圖跑到福州,在臺江區番薯樂園少兒自然活動推廣中心蹲了半個月,終于摸清了門道:“現在的孩子缺農耕教育,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籌備農耕研學課程時,難題接踵而至:沒教材、缺師資、家長不理解。他白天跟著福州的自然教育專家學設計課程,晚上對著空蕩蕩的農田畫規劃圖,連父親都勸他“別折騰”。“孩子們總得知道米飯從哪兒來。”應承滔和擁有自然教育實戰經驗的妻子小肖咬著牙,把農場的倉庫改成教室,小肖發揮自己學前教育專業背景和在番薯樂園積累的自然教育經驗,開始構思寓教于樂的農耕體驗環節。應承滔又拉來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副教授當顧問,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如今的農場,成了遠近聞名的“田野課堂”:低年級學生在大棚里認識蔬菜幼苗,聽“番茄為什么長絨毛”的趣味課;高年級學生跟著老農學插秧,在稻田里寫觀察日記。“針對不同年齡備課,光教案就改了17版。”應承滔笑著說,農場的研學課程已接待過50多所學校,最多時一天涌進2600名學生,連福州的家長都專程開車來報名。 帶富: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 “小應這娃,是來給我們送好日子的!”村民李嬸一邊打包剛摘下的水蜜桃,一邊念叨。去年夏天,她種的3畝愛媛果凍橙熟了沒人要,是應承滔帶著團隊上門收購,還幫著套上印著“康農”商標的禮盒,一箱多賣了20塊。 應承滔的“帶富經”藏著智慧:他推行“包產到戶”,讓村民當“土地老板”——張三管3畝水稻,李四種5畝蔬菜,農場按市場價多給2-3毛/斤收購,還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農民不是替我打工,他們是土地的主人。”這招一出,村民們的干勁像田里的禾苗瘋長,70歲的王大爺天不亮就去侍弄果樹,說“多收一斤,孫子的學費就多一分”。 不光解決銷路,他還盯著加工環節。靠著政府支持的包裝機,新鮮蔬菜穿上“綠標外衣”,筍干、山茶油貼上“一品一碼”溯源標簽,身價翻了倍。更妙的是,他們夫婦聯動全省同學資源:漳州的水果、霞浦的水產走進農場,延平的筍干、艾葉也通過同學的渠道賣到全省。“單打獨斗太難,抱團才能走遠。”應承滔說,現在周邊20多位村民跟著他干,有人開起了民宿,有人成了研學課的“農耕老師”,去年人均增收近2萬元。 答卷:田野間的豐收圖景 清晨的農場,總是熱鬧得很,研學的孩子們在田埂上追蝴蝶,應承滔在田間指導村民們生產,他的妻子在教室帶領孩子們做手工,兩人忙碌的身影是農場最美的風景。如今,農場的37間民宿常年滿房,54張床位要提前半個月預訂;農耕課程登上了市區研學推薦名單,連省農業廳都來調研取經。 “下一步,想把農耕文化編成繪本,讓更多孩子知道‘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應承滔望著遠處的稻田,眼里閃著光。從荒地到樂園,從質疑到贊嘆,這個年輕的返鄉人用青春證明:土地從不會辜負用心耕耘的人,而鄉村振興的大畫卷上,正需要這樣一筆筆鮮活的青春色彩。 應承滔的故事,正是延平區“回家鄉來,助鄉村興”號召下,青年人才“入鄉”創新創業、反哺桑梓的生動縮影。在政策支持、平臺賦能和創業社群滋養的良好生態中,更多像他一樣的青年正將夢想的種子播撒在家鄉的沃土上,共同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壯美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