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年輕人讓家鄉“潮”起來了
2025-09-01 16:15:01? 作者: 來源:團區委 責任編輯:肖練冰
|
|
“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青年既是參與者,更是創造者。換屆以來,延平區委高度重視青年和人才工作,持之以恒優化鄉村振興發展路徑,讓延平成為承載鄉愁的故土、干事創業的熱土,引導更多青年積極投身生態農業、鄉村文旅等綠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青年們用智慧和汗水詮釋著新時代的“田園牧歌”,讓青春夢想與家鄉發展同頻共振。 這股青春力量如何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讓我們從這些故事中尋找答案。 青年智慧打通產銷新路 在延平讀大學的00后福州青年劉明達,從小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響和對電商行業的熱愛,畢業后選擇留在延平發展,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七月的洋后鎮,水蜜桃碩果累累,劉明達穿梭在桃林間,仔細檢查每一顆果實的成熟度。“摘八九分熟的,套上網套再裝箱!”他一邊示范,一邊向果農強調細節。這個在永輝超市“長大”的年輕人,如今正用自己獨特的商業嗅覺,為延平鄉村架起一座產銷“暖心橋”。
2022年,還在讀大學的劉明達走進洋后鎮,發現水蜜桃口感鮮美。團隊創新“預售+精準采摘”模式:提前三天在校園社群接單,按量指導農戶采摘,用泡沫箱分層包裝,將損耗率從30%降至5%。果農們從最初的疑慮到主動配合,甚至學會了用微信拍視頻展示。”這些‘歪瓜裂棗’也能賣出去!”一位大叔數著賣桃錢感慨道。
如今,團隊已從最初的4人擴展到50余人,劉明達說:“我們不僅賣農產品,更想傳遞土地的溫度。“當看到果農用增收的錢給孫子買新書包,當同學們反饋”水蜜桃比超市還甜”,這群年輕人覺得,所有的汗水都化成了勛章。 晨曦中的桃林、深夜打包的燈火、農戶信任的笑容……劉明達用青春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讓更多“藏在山野的好味道”走出延平,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繪就鄉村的詩與遠方 七月的延平,山風輕拂,大學城旁的雙層小樓里飄出陣陣咖啡香。店主吳亞玲正專注地研磨著來自云南的精品豆,手沖壺劃出一道優雅的弧線,氤氳的熱氣中,她將城市的精致與鄉村的寧靜悄然融合。
近年來,延平區聚焦城市品質提升,積極推進解決一批公共服務及民生領域問題,為夏道片區大學城越來越有青春活力奠定基礎。 “回鄉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創造更理想的生活。”兩年前,吳亞玲帶著一線城市的咖啡技藝回到家鄉,在質疑聲中堅持“精品化”路線。她以橄欖冷萃喚醒鄉土記憶,用桑葚特調碰撞年輕味蕾,讓小小的咖啡店成為連接山野與遠方的驛站。學生們在這里捧書細讀;暮色下,青年們圍爐暢談......這里不僅是味蕾的港灣,更成了延平青年精神世界的“第三空間”。
“鄉村的慢節奏,反而讓我更懂生活的質感。”吳亞玲常坐在店門口的橄欖樹下與客人聊天,看云卷云舒。她相信,真正的“詩與遠方”不在別處,而在深耕鄉土時綻放的無限可能。如今,她的咖啡香正浸潤著這片土地,讓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們看見:心歸處,即是星辰與田野交織的浪漫。 打造鄉村的詩意棲居 盛夏的小鳩村,晨霧漫過黛瓦白墻,露珠從竹葉尖滾落,遠處傳來幾聲雞鳴。“城市不缺高樓,但鄉村需要更多留住鄉愁的角落。”
張豐大學畢業回村時,面對的是“開民宿能賺到錢?”的質疑。創業初期,他帶著一股韌勁,用抖音鏡頭記錄民宿的點點滴滴,慢慢積攢起口碑。如今,民宿一周接待約100名客人,不少游客是沖著“張老板的個性化服務”而來:有人想體驗農耕,他便聯系村民帶著挖筍摘菜;有人偏愛安靜,他會備好本地茶點,在露臺支起小桌。
作為小鳩村團支部書記,張豐的民宿更成了鄉村共富的紐帶。他雇傭村民做保潔,旺季時為大學生提供兼職崗位。家人也從最初的擔憂轉為全力支持,父親負責維修設施,母親下廚做農家菜,一家人的笑聲成了民宿里最暖的風景。 “客人來這兒,不止住一晚,是愛上了村里的日子。”張豐說,如今常有游客住過之后,又帶著朋友再來,民宿的熱鬧,正悄悄改變著小鳩村的模樣——村口的小賣部添了新品,閑置的老手藝被游客追捧,這個藏在山里的村落,正因為一個年輕人的堅守,鋪展開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 心底有火,眼底有光。 青春力量在廣袤土地上蓬勃生長, 年輕人成為鄉村最好看的“濾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