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筆談】重學 延平已千年
2025-09-01 16:25:45? 作者: 來源:美麗延平 責任編輯:肖練冰
|
|
初秋時節,惠風和暢。走進南平劍津中學,宋碑亭格外醒目。碑上“南劍州重建州學記”八個大字歷經800余年風雨仍遒勁有力,亭柱上“獨先天下興州學,屹立西山勵后賢”的對聯,在晨光中映出延平大地綿延千年的“重學”印記——今年,正是北宋南劍州州學創辦一千周年。
圖片來自網絡 敢為天下先:一場早二十年的興學壯舉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剛調任南劍知州的曹修古站在西山之巔,作出了一個影響千年的決定:在此興建州學。彼時,中央朝廷尚未下達州縣設學的詔令,這位從建甌來的進士,卻帶著“市田餼士,聚書教子”的魄力,率先筑起閩北教育的第一座燈塔。 據碑文記載,這座州學規模宏大:有殿堂樓閣、書齋學舍,可容200余名生員食宿;更開創性地規劃“學田九百余石”,以田租保障辦學經費,這一“以田養學”的智慧,比范仲淹“慶歷興學”早了約20年。到1044年朝廷詔令天下建學時,南劍州學已培育出首批科舉人才,成為全國州學的范本。 為何偏居閩北的南劍州能“獨先天下”?追溯歷史,五代閩王王審知“立學校,育人才”的遺風早已播撒種子。隨王審知入閩的中原士族在此耕讀傳家,如李侗先祖李鄴定居延平后,家族世代重學,其曾祖李翰正是州學初創時的重要推動者。而曹修古的遠見,更讓這片土地的“重學”基因有了生根發芽的土壤。 文脈涌活水:從“理學名邦”到“學脈永續” 州學的興起,讓延平文風蔚然。史料記載,從北宋天圣三年到南宋末年,南劍州(今延平及周邊五縣)共走出428名進士,僅宋建炎二年(1128年)一榜就有17人中舉,狀元黃裳、“延平四賢”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等皆出自這片沃土。 楊時在州學講壇上傳下“程門立雪”的佳話,將理學南傳;李侗以“默坐澄心”的治學方法在此培育朱熹,最終形成影響東亞的閩學體系。那時的延平,“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古街廟宇間書聲相和,西山之上“家弦戶誦”,贏得“理學名邦”“海濱鄒魯”的美譽。 即便建炎年間州學遭亂兵焚毀,當地人仍執著于文脈延續。紹興十七年(1147年),經三任太守接力,州學在原址重建。沙縣人張致遠在碑記中寫下“學舍巋然,士風丕變”,正是這種堅守的寫照。 千年今未斷:讓“重學”基因融入時代血脈 越過千年時光,當年的州學雖已湮沒,但“重學”之火在延平從未熄滅。1902年,流芳、淑馨兩校在州學遺址旁創辦,后合并為劍津中學,延續“育人為先”的傳統,培養出包括院士在內的大批人才。 而今在更大的延平版圖上,在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重學”之風盎然。 曾經,隨著老城紓解、新城拓展,江南片區教育資源供需矛盾越發突顯,市、區兩級領導多次現場調研、大力推動,最終,2024年9月,劍津小學順利迎來第一批新生,市民紛紛點贊; 今年7月,參加北京清北名校勵志研學活動的15名優秀學生順利歸來,他們走進清華園、北大燕園,與學長、鄉賢深入交流,收獲豐碩,而這已是延平第三次開展北京清北名校勵志研學活動; 教育“山海協作”更是如火如荼,莆田、廈門、福州,通過與這些沿海地區開展校際合作,借助“傳幫教帶”機制,帶來了先進理念,提高了教學質量,更是開拓了學生視野,促其全面發展; …… 千年流轉,延平的“重學”故事仍在續寫。當閩江濤聲再次拂過西山,那座青石碑上的字跡,正與校園里的讀書聲共振,訴說著一個關于文明傳承的答案:教育的根,深扎在土地里,更活在一代代人的實踐中。(文/衛金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