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筆談】李侗的《靜中氣象》
2025-09-15 10:31:39? 作者: 來源:美麗延平 責任編輯:肖練冰
|
|
天之氣象,謂一切大氣變化之現象,如風雨陰晴寒暑霧霾。范仲淹《岳陽樓記》曰:“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李侗的《靜中氣象》講的是人的氣象。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玄燁皇帝為表彰李侗對人的氣象的研究成果,御書賜李侗《靜中氣象》匾額,成為延平歷史上最高的恩賜之一。 李侗說:“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乃體認到此,達天德之效處。就喜怒哀樂未發處,存養至此,氣象盡有地位也。”這段話便是講天之氣象和人之氣象。天之氣象眾人皆知,人之氣象,知者就不多了。其實人之氣象不是李侗創造的。《禮記·禮運》一章說:“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三千年前的文化人就研究了凡是人,不論黃種人、白種人或是黑人,都有這七種情緒,而不學而能,不要學習自然都會的。如嬰兒出生哇哇的大哭,尋找媽媽的乳吃,這是七情中的哀和欲,不必教化而能的自然現象。“七情”包括人的所有感情,誰能添一個字嗎?不能。誰能減一個字嗎?不能。七情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變化,也與天氣中之物理變化一樣,天氣變化會產生形形色色的自然災害,如水旱災害、冰雹、泥石流、地震、龍卷風,謂之天災。人的情緒變化,也會釀成各種各樣的禍患,如斗毆、搶劫、殺人、詐騙、貪腐等等,謂之人禍。天災與人禍,同存相伴,所以古人講天人合一,天地人和。今人也認識到天地與人的緊密關系,將大氣治污列入了國策。
李侗的《靜中氣象》是指人的氣象,如何使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緒不至于發生人禍。正如很多成語所說的“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怒發沖冠”“哀痛欲絕”“樂極生悲”“驚心掉膽”“愛財如命”“惡積禍盈”“欲壑難填”等等這些人的氣象,對己、對人、對社會、對國家都會造成危害。 李侗認為治人就是治人的七情,美惡都在心中,心又不能測量,不見其聲色,但有氣象,可以預報。如何以治人之七情呢?李侗的老師羅從彥教他:“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而求所謂中者。”李侗聽之,退居延平爐下鄉故里,謝絕世故四十年,專志研究喜怒哀樂未發前的氣象,即一個人各種不良情緒沒有發生之前的表現。 李侗講了三個例子:動靜、真偽、善惡。李侗說:“惟求靜于未始有動之先,而性之靜可見矣。”就是說動與靜,靜要放在先,凡遇一件事,首先要冷靜地思索、考慮、分析,以究其理,先有謀略,然后再行動。靜在動之先,但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性之靜可見”,這個性,即有養性的人才能想得到動的后果,這樣辦事才不會差錯。誠然,李侗將“靜”放在了首位。 “求真于未始有偽之先。”意思說,要求真放在偽之先,使它沒有發生偽的機會,自覺地存真去偽,不是靠國家去打擊偽劣行為。 “求善于未始有惡之先。”使惡沒有發生的土壤。如何使人不作偽、不作惡呢?李侗的理學思想是“中”,中國謂之中,中華、中央。孫中山、蔣中正均取于“中”,“中”在心里便是“忠”。李侗的《靜中氣象》,它的詞組結構是“靜/中/氣象”。根據李侗的學生朱熹說:“余蚤(早)從李延平先生學,受從《中庸》之書,求喜怒哀樂未發之旨。”確實,李侗的《靜中氣象》來自《中庸》一書。李侗對《中庸》的探究下了很大的工夫。李侗的老師羅從彥也說李侗“求道近正”,這正指的《中庸》之正。 《中庸》是傳統的教科書,“四書”之一,本為《禮記》中的一篇文章,是孔子的孫子名伋編輯的孔子語錄。一千五百年后,宋代河南人程顥、程頤,將治人治家治國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合為一本,傳楊時、羅從彥、李侗,最后傳朱熹集注,成為明清的科舉教材。 《中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庸、平常、常態。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即平衡,船若不平衡,即翻船。2015年,6月1日“東方之星”客輪在長江沉船,便是失衡造成了災難。 李侗說:“靜中看喜怒哀樂中未發前氣象,而求所謂中者。”《中庸》載:“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節指什么?中節即音樂音階第三音,此音在主音與屬音之中,中和之音,樂書謂情動于中。古人的結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人的氣象也是求中和。很多貪官判刑后才懺悔,才回頭看未發前的氣象,才反省已過,“欲壑難填”“縱欲成災”了。未發即人之七情的氣象預報,欲不可縱,怒多橫語,喜多狂言,天災與人災都是沒有把握一個“中”字。 李侗說:“道理須日中體會,夜里卻去靜處地思量,方始有得。”意思是要人們白天的所作所為,晚上清靜的時候反省自己的行動,也就是“吾日三省”。歷史名言告訴我們“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當喜”。在古代社會有可能這樣做,當今當世的人們生活緊張,節奏快速,沒有靜的時間,即便有靜夜,也很少有人“日勤三省,夜惕四知”,靜坐常思已過。 《中庸》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李侗解釋說,君子之所以為中庸,因君子有德,又能隨時處于中;小人所以反中庸,是小人之心,又無所忌憚,肆欲忘行。清官是君子,貪官是小人。樂不可極,樂極生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欲”有邊界,無過不及,未發為中、為清,已發為貪、為污。清官和貪官在理學上講它的區別,在于有沒有把握靜中氣象。冷則靜,靜則定,定則能思,思則一定有得,免于犯錯誤。 李侗的《靜中氣象》是閩學的核心,是治人的道理和方法。它的思想根植深厚,含義博大精深。它出于近一千年前,迄今仍有其歷久彌新的感覺。“延平四賢”均有中庸的著作,楊時有《學庸語孟解》,羅從彥有《中庸說》,李侗有《延平答問》,朱熹有《中庸輯略》《大學中庸章句》,可稱經典也。(劉光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