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聚八閩書新卷 文潤山海傳薪火——2025年海外華文作家福建行活動見聞
2025-11-11 10:46:25? 作者: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
|
海外華文作家在考亭書院合影留念。
海外華文作家乘坐竹筏游覽武夷山九曲溪。 東南網11月11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倪斌 文/圖) 閩江潮涌,丹桂飄香。11月2日—9日,2025年海外華文作家福建采風活動在福建舉行。本次活動以“僑聚福建 華筆書新”為主題,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主辦,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協辦,福建日報報業集團《閩聲》雜志社承辦。來自美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近20位海外華文作家齊聚福建,開啟自然與人文之旅。 從武夷山的九曲溪畔到嵩口古鎮的青石板路,從建陽的考亭書院到福州的三坊七巷,作家們用腳步丈量八閩大地,用筆墨記錄福建的生態之美、文化之韻與發展之新,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注入鮮活力量。 山水畫卷 “南平晚風,來自蒼翠的山嶺。吹過江畔的落羽杉,吹過千年的夢。若有淚,也被這黃昏拭去。若有愿,便托付給南平晚風……”雨中漫步南平閩江畔,澳大利亞華文作家賈西貝即興寫下的詩句,道出了海外華文作家們初見八閩山水時的心動。11月3日,采風團首站抵達南平市爐下鎮斜溪村,這座曾因污染而沉寂的小村落,如今青山環抱、碧水穿村,親水步道蜿蜒其間,鄉村民宿錯落有致,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畫卷在作家們眼前鋪展。“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污染很嚴重。”作家們沿著步道漫步,聽村民講述從“污染遍地”到“生態興村”的轉型故事,對福建以改造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贊嘆不已。 在“爐下之問”展示館,一張張老照片與如今的實景圖形成鮮明對比,清晰勾勒出當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走進南平化工廠和南紙1958創業園工業記憶館,老舊廠房變身文創空間,廢棄設備化作藝術裝置,傳統工業與現代文創的有機融合,讓作家們感受到福建生態轉型中的創新智慧。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武夷山九曲溪的竹筏漂流將采風活動推向一個高潮。乘竹筏順九曲溪而下,碧水如鏡,玉女峰、大王峰靜靜倒映,白鷺掠過波光粼粼的水面,船工悠揚的山歌與潺潺流水交織成韻。人在畫中游的意境,讓所有創作靈感都被喚醒。來自馬來西亞的華文作家辛金順凝視著兩岸層巒疊翠,即興寫出詩句:“一道清溪九曲回,棹歌如夢翠屏開。水云到此思相會,天上人間戀去來。”字里行間滿是對武夷山水的眷戀。 福建的山水之美,更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成果,到閩江流域的系統治理成效;從古村落的生態活化,到工業遺址的綠色轉型,作家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贊。“福建的生態保護成就讓我震撼。”荷蘭《聯合時報》專欄作家、歐洲新移民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夢娜表示,“這里的綠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藏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每一處風景都是創作的富礦。” 文脈綿長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的這句評價,道出了朱子文化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朱子文化作為福建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成為此次采風的重點。 在建甌“三朱”建筑群,作家們循著朱子的足跡,在古宅深院中感悟“格物致知”的哲學智慧;在建陽考亭書院,泛黃的典籍、古樸的講堂,講解員細說“閩學”從這里發源、傳播的歷程,讓作家們深切感受到千年文脈的綿延不絕。“理學強調的倫理秩序、宗法觀念、耕讀傳家,通過一代代學子的傳承,深刻塑造了福建人重教育、守禮儀、崇宗敬祖的集體性格,并沿著閩江,漂洋過海影響東亞。”日本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弓也直駐足于講學舊址前感慨道,“來到此地,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有了更直觀的感悟。” 作家們發現,朱子文化并非塵封于古籍的故紙堆,而是浸潤在福建人日常生活中的鮮活基因——鄉村祠堂的家訓楹聯、學堂里的尊師重教傳統、百姓口中的處世箴言,都彰顯著這一思想體系的深遠影響。 除了朱子文化,福建的茶文化、建盞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樣讓作家們流連忘返。在建陽中國建盞文化展示中心,作家們了解了建盞的歷史,見證了建盞從制坯、上釉到燒制的完整工序。來自日本櫻美林大學的外籍教師王海藍表示:“建盞代表著宋代美學的巔峰,它和朱子思想一樣,都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在武夷山,作家們走進茶園,聽茶師講解制茶工藝,在裊裊茶香中感受茶文化。“茶不僅是飲品,更是文化載體。”澳大利亞華文作家莊雨一邊拍攝制茶過程,一邊感慨,“從種茶、制茶到品茶,每一步都藏著中國人的生活智慧,這正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 武夷山國家公園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更讓作家們體會到“山水載文脈”的深意。“自然景觀與文化底蘊的交融,讓福建的文脈更具生命力。”歐洲華文筆會副會長、《歐華文學選刊》總編輯安靜表示,“這種文化厚度,正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核心底氣。” 古今交融 采風后半程,作家們從永泰嵩口古鎮到福州三坊七巷,從煙臺山歷史風貌區到現代僑鄉街區,在古今交織的場景中,感受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開放活力與人文底蘊。 在永泰縣嵩口古鎮,明清時期的民居、廟宇、商鋪沿溪而建,蜿蜒的鵝卵石街道訴說著往昔的繁華。當地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引入文創、民宿、特色餐飲等新業態,使古老村鎮煥發出勃勃生機。這種“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保護模式,給作家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注入新業態,讓古鎮有了煙火氣和新生機。”香港散文學會會長禾素感嘆,這種保護模式讓千年古鎮真正“活”了起來。 福州煙臺山歷史風貌區,100多處近代歷史建筑靜靜矗立,外國領事館、教堂、洋行的舊址錯落分布,被譽為“萬國建筑博物館”。作家們漫步其間,從哥特式教堂的尖頂到西洋洋行的拱窗,從閩派民居的馬鞍墻到歐式陽臺的雕花,感受到福州作為近代通商口岸的開放包容。“每一棟建筑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記錄著福建與世界的交流過往。”美國華文作家黃宗之說。 三坊七巷則讓作家們觸摸到侯官文化的深厚積淀。白墻黛瓦、曲線山墻的明清建筑錯落有致,林則徐、沈葆楨、嚴復、冰心等近現代名人的故居散落其間。法華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歐洲文藝》執行主編唐鐵華參觀完后感慨道:“每一扇門后都藏著波瀾壯闊的歷史,這里不僅是建筑博物館,更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啟蒙的縮影。” 僑筆傳情 “此次回鄉,看到福建的發展變化,更感受到中國的強大。”馬來西亞華文作家、畫家朵拉激動地說,自己一直通過文字和繪畫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這次采風讓我有了更鮮活的素材,也更自豪于中華文化的魅力”。 香港文學雜志社總編輯游江曾在十年前帶領美國網絡作家來閩采風,此次故地重游,他感慨萬千:“十年間,福建的生態更優、文化更活、發展更快,這種變化讓僑胞倍感自豪,也為我們的創作注入了新活力。” 在11月7日的座談會上,作家們紛紛表示,福建作為朱子故里、茶文化發源地和生態示范省,文化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獨特,是文學創作的寶貴素材庫。大家倡議成立“同心福筆會”,加強福建與海外文化界的交流,助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文化新篇章。 此次采風活動不僅是一次山水之旅,更是一次創作賦能之旅。作家們通過實地走訪,近距離感受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綠色發展實踐。“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旅行,而是一次溫潤而深刻的精神之旅。”王海藍的話道出了所有作家的心聲。帶著滿滿的福氣與靈感,華文作家們表示,將把福建的生態之美、文化之韻、發展之新融入創作,讓更多海外讀者認識福建、了解福建,讓中華文脈在跨文化傳播中薪火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