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報道:福建打好新時代新“僑牌”
2025-09-26 10:59:13? 作者: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肖練冰
|
|
9月2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華僑華人版整版報道點贊福建僑務工作!頭條刊登《福建踐行“大僑務”觀念、發揮僑資源優勢——打好新時代新“僑牌”》通訊,聚焦福建省深入貫徹落實“大僑務”觀念、打好新時代新“僑牌”座談會精神,借助僑力、打好“僑牌”;“專家談”欄目刊發《“大僑務”觀念為中國僑務工作提供遵循》。
福建踐行“大僑務”觀念、發揮僑資源優勢—— 打好新時代新“僑牌” 本報記者 廖文根 施 鈺 嚴 瑜 李嘉寶
2025年菲律賓華裔學生學中文夏令營部分營員在開營式現場合影。朱 婷攝
海外華文作家走進福建僑厝。朱 婷攝
福建省晉江市的梧林傳統村落是典型的閩南僑村,保留著眾多僑厝。楊百欣攝 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的足跡。 作為僑務大省,福建擁有一份寶貴資源——遍布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萬閩籍鄉親。如何借助僑力、打好“僑牌”,成為福建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一道重要命題。 1995年,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在《戰略與管理》雜志上發表一篇題為《“大僑務”觀念的確立》署名文章,提出“大僑務”觀念。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依托宗親鄉親、祖地文化等紐帶廣泛凝聚僑心。 近日,福建省深入貫徹落實“大僑務”觀念、打好新時代新“僑牌”座談會在福州舉行。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祖翼表示,以“大僑務”觀念為代表的重要理念和探索實踐,有利于我們在循跡溯源中學思踐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對做好新時代僑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聯絡聯誼 凝聚僑心 福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也是著名僑鄉,老僑厚重、新僑活躍,華裔團結、僑心凝聚,僑智豐富、僑力強勁 樹高千尺不忘根,水流萬里總思源。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閩籍華僑華人無論走到哪里、走得多遠,始終心系桑梓、愛國愛鄉。 正如中國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連小敏所說,福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也是著名僑鄉,老僑厚重、新僑活躍,華裔團結、僑心凝聚,僑智豐富、僑力強勁。 近年來,福建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適應新情勢、新變化,以務實舉措凝聚僑心、匯聚僑力。 從推動嘉庚教育遺產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到幫助海外僑胞尋根謁祖、聯絡親緣;從打造“閩僑會客廳”、組織開展閩僑精英故鄉行等活動,到用好同鄉懇親大會等各類涉僑聯誼平臺……一條條情感紐帶跨山越海,讓萬千僑心與故土同頻共振、越貼越近。 今年4月,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及各級僑務部門的指導與支持下,第64屆旅日福建同鄉懇親大會在福清舉辦。“‘大僑務’不是‘小圈子’。”參與此次懇親大會籌辦的旅日閩籍僑胞、世界福清社團聯誼會常務副主席王銳銘深有感觸。他表示,只有跳出“地域僑”的局限,融入“全球僑”的格局,才能更好地發揮僑的獨特優勢,為新福建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僑界力量。 回望過去,無論是抗戰硝煙中,還是新中國成立后,抑或改革開放以來,閩籍華僑華人參與支持祖(籍)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熱情始終飽滿高漲。 2014年10月,在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誕辰1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廈門市集美校友總會回信,希望廣大華僑華人弘揚“嘉庚精神”,深懷愛國之情,堅守報國之志,同祖國人民一道不懈奮斗,共圓民族復興之夢。 11年過去了,集美校友總會永遠名譽會長任鏡波仍然清晰記得信中的殷殷囑托,這也成為多年來指引他工作的“航標”。“融入‘大僑務’工作格局,涉僑校友會大有可為。要做到心中有僑,發揮己長。”年過九旬的任鏡波,風趣地稱自己是90后義工。積極宣講“嘉庚精神”和閩僑文化、熱心集資助學……他用實際行動書寫著閩僑情懷與擔當。 “相信曾祖父看到這一切,也會感到欣慰和自豪——他倡導的凝聚僑心、匯聚僑力、造福家鄉的精神在今天依然薪火相傳。”陳嘉庚先生的曾孫陳銘說。常年奔走中外之間的陳銘回望家鄉變遷,感慨萬千:“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產業和公共服務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海內外華僑華人共同參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福建也保留了深厚的文化根脈,讓海外鄉親始終與家鄉保持情感聯系。” 引資匯智 發揮僑力 福建積極引僑資、匯僑智、聚僑力、護僑益,不斷將“僑”的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多年來,福建積極引僑資、匯僑智、聚僑力、護僑益,不斷將“僑”的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上好佳(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學理回憶,20世紀90年代初期,他的父親施恭旗從菲律賓回到中國投資興業。1996年,施學理選擇定居中國,由此開啟與中國發展深度融合的近30年歷程。多年來,福建得天獨厚的農業多樣性資源為上好佳發展健康食品產業提供了豐富“養分”。當地政府在連接海外鄉親、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做出的努力更讓上好佳等僑企獲益頗多。 由馬來西亞華商郭鶴年創辦的嘉里集團,在福建省累計投資約122億元人民幣,涉及酒店、房地產綜合體開發項目、大型糧油生產基地等多個領域。 作為華裔新生代,香港嘉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孔華目睹了父親郭鶴年將企業發展與家鄉發展緊密相連,也對如何在中外經貿往來之間搭建橋梁有著自己的理解。“華裔新生代能貢獻的不僅是資金和人脈,還有創造力和多元化的國際聲量。”郭孔華認為,成長于中西文化之間的華裔新生代,有責任成為溝通中西方的紐帶。 近年來,在吸引更多海外華僑華人赴閩投資興業的同時,福建也借助僑胞之力加速閩企出海,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形成閩僑聯動的雙贏格局。 在肯尼亞各地的許多超市,來自福建晉江的食品、鞋服、潔具等逐漸成為當地消費者青睞的熱銷產品。從去年開始,肯尼亞中國總商會常務副會長施明煒與家鄉晉江的政府部門積極對接,在優質“晉品”與非洲市場之間建起一座橋梁。 “目前,我已與肯尼亞四大連鎖商超和四大電商平臺建立合作,通過線上線下并行的方式,打通‘晉品’進入肯尼亞市場的渠道。下一步,希望能豐富出口產品品類,幫助更多‘福建優品’打開非洲市場的大門。”施明煒說。 作為“僑三代”的福建帝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欽泉,致力于推動福建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10年前,高欽泉從海外學成歸國,回到家鄉創新創業。“現在,我們公司在海外投放的產品收入已占總收入的60%至70%,主要用戶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高欽泉說,回國后,他親眼見證了家鄉福建福清打好“僑牌”,當地經濟建設突飛猛進,躍升為全國百強縣,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將個人事業融入家鄉發展的信心。 原福清縣副縣長陳青松結合自身工作經歷表示,“大僑務”觀念源于豐富的一線實踐與深刻思考,將持續指引僑務工作者薪火相傳。 留住鄉愁 增進認同 福建保護華僑歷史遺存,弘揚僑鄉文化,在守住老一輩華僑華人鄉愁記憶的同時,也與海外華裔新生代建立更緊密的情感紐帶 “僑”與“鄉”的雙向奔赴,源自血濃于水的鄉情羈絆。近年來,福建保護華僑歷史遺存,弘揚僑鄉文化,在守住老一輩華僑華人鄉愁記憶的同時,也與海外華裔新生代建立更緊密的情感紐帶。 在福建泉州晉江市池店鎮御輦村,由印尼華僑于1957年建造的僑厝“奕佰樓”仍存當年風貌,這棟充分融合閩南傳統與南洋風格的紅磚白柱“番仔樓”常引人駐足。 而就在3年前,“奕佰樓”傳統風貌建筑被列入拆遷計劃,僑胞和周邊群眾向晉江市政府、晉江市僑聯寫信請求關注。“接到反映后,經過初步調查,我們立即以行政公益訴訟立案調查。”辦案的晉江市人民檢察院一級檢察官楊惠萍介紹,該院會同晉江市僑聯走訪自然資源、文旅、住建部門和屬地政府等單位,數次召開磋商會議,厘清保護監管責任。最終,“奕佰樓”被鑒定歸類為“應保盡保”建筑,并被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進行有序管理。 “凝僑心暖僑情,我們不斷增進僑胞的情感認同、根脈認同。”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介紹,晉江把根脈守護作為重要紐帶,推進“刺桐僑厝”行動,活化保護利用涉僑歷史建筑656棟,打造6個僑鄉文化名鎮、8個文化名村、17個僑史館,守住海外僑胞的鄉愁記憶。同時,積極把為僑服務作為重要抓手,出臺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權益司法協作保障機制,保障涉僑文物、土地、企業發展等合法權益。 故土難舍不離鄉情,福建推進制定華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政策法規,促進僑村僑厝保護傳承、活化利用規范化、法治化;根脈延續生生不息,福建推進“閩籍華僑華人尋根工程”,同時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華文教育聯盟,持續增進海外閩籍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家鄉的歸屬感。 “以前聽長輩說‘福建是我們的家鄉’,那只是故事里的地方;現在走過三坊七巷,我好像真的找到了‘家’的感覺。”今年5月至6月,菲律賓華裔學生學中文夏令營在福建舉行,營員柯家嶸在活動感言中如是寫道。學習中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祖籍地的過去與現在……截至2025年5月,該夏令營已舉辦21期,累計參與師生1.6萬人次。 “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文化基礎。福建長期以來就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省份之一。”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莊國土說,華僑華人熟悉住在國的文化、法律、風俗等各種情況,能促進中外民間友好交往,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 用心用情用力、做深做實做細僑務工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匯聚澎湃動能——福建與海外閩籍華僑華人正攜手寫下更多美好篇章。 ???數讀福建僑情 ? 2000多萬閩籍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引進僑資項目企業3.8萬多家,實際利用僑資超過1200億美元,約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的80%。 ???數讀福建僑務 ? 為鼓勵僑胞回鄉投資興業,福建先后出臺20條促進外貿發展措施。 ? 作為中國僑智發展大會重要成果之一的“僑智匯”平臺已吸引5000余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注冊,促成87個合作項目落地。 ? 用好世界閩籍社團聯誼大會、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等聯誼平臺,開展“海外重點家族故鄉行”等活動,促成重點家族成員500多人次回鄉交流。 ? 在海絲中央法務區福州片區,“僑胞法務之窗”平臺累計接待僑胞咨詢3000余人次,挽回經濟損失近3億元。 ? 為破解“洋留守兒童”等現實難題,福建已累計為1093名持外國護照的未成年人辦理國籍認定及落戶手續。 ? 持續開展“閩僑青年精英海絲情”等活動,近5年共舉辦60多場次,近3000名華裔新生代赴閩參訪研學。 “大僑務”觀念為中國僑務工作提供遵循 李明歡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華僑華人總數超過6000萬,足跡遍布全球。他們既與祖(籍)國維系著與生俱來的血緣紐帶與鄉緣親情,又以住在國公民或僑民的身份,在當地社會兢兢業業、扎根奉獻。 長期以來,中國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僑務工作體系,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不僅精準定位華僑華人與祖(籍)國、住在國之間的多元關系,更在激發華僑華人的獨特優勢、引導其發揮融通中外的多重作用上成效卓著。 30年前,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發表題為《“大僑務”觀念的確立》署名文章,提出“大僑務”觀念,指出“新時期的僑務工作要打破地域的界限,跳出僑務部門的范圍,使之成為黨和各級政府的大事,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參與的大事”。 在長期實踐中,中國僑務工作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華僑華人為橋梁紐帶,精心搭建起中國與世界溝通聯結的多元通道。以經貿領域為例,眾多僑商、華商既積極通過“賣全球”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各地,又主動通過“買全球”將各國名特優產品引入中國市場。這些實踐不僅助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更順暢地接軌,也構建起華僑華人與中國以及住在國共贏的良好格局。 當今時代,全球化浪潮與逆全球化思潮交織博弈,各國對國際移民的價值評判差異及其衍生的政策分野,成為全球治理領域的核心議題之一。“大僑務”觀念的確立和踐行,對這一議題作出中國回答:一方面,堅持審時度勢,推動僑務工作與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擔當、時代使命深度契合,確保僑務實踐既立足中國本土需求,又服務全球治理大局;另一方面,以華僑華人為重要紐帶,積極促進中國和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民間友好往來,推動多元文明在交流中互鑒、在交融中共存,為維護全球和平穩定、助力世界共同發展注入獨特的“僑力量”。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植根于中國獨特僑情、歷經實踐檢驗的“大僑務”觀念,在歷史進程中持續豐富完善,不僅為中國僑務工作提供了遵循,更以鮮活的實踐形態,為破解全球移民治理難題貢獻了兼具中華文化智慧與現實意義的“中國方案”。 (作者為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